胆总管狭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桃姐我用了六十年,终于成为你的亲人 [复制链接]

1#

文|书影君

01

有时候自己爱瞎琢磨,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儿。

中国许多留下来的俗语老话,意思相反,彼此矛盾,但却并行不悖地流行于世,受到人们的信奉尊崇。

比如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但又说“纵虎归山,后患无穷!”

又比如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但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

还有俗话说“血浓于水”,但又说“远亲不如近邻”。

其实我也能想明白,不同的语言表达有不同的语境,脱离语境去讨论语句的含义,是盲人摸象。

年,香港上映了一部许鞍华导演拍摄的影片《桃姐》,豆瓣上有20万人参与评分,高达8.3。

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一位在主人家中工作了六十多年女佣的故事。

这部影片四年前我就看过,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并没有什么过深的感悟。最近参加一个艺术电影沙龙,播放的又是《桃姐》这部影片。当我第二次在大银幕上重新品味时,竟然发现了许多令我动容的细节。并疑惑于当初为何对这些细节全无感觉。

正如网络流行的那个句式:年少不懂XXX,读懂已是中年人。

看完影片之后,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会把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外人当做亲人?

02

桃姐(叶德娴饰)

桃姐,本名钟春桃,祖籍台山,因家里贫穷,年幼时便被人收养。养父被侵华日军杀害,养母无力抚养,辗转将十三岁的桃姐送到梁家当佣人。桃姐在梁家一做就是六十多年,照顾了梁家四代人。后来梁家大部分移民海外,只有第二代的少爷罗杰留在香港工作。五十多岁的罗杰依旧单身,由桃姐负责照顾生活起居。

罗杰出生时,桃姐已经在他家十几年,他20岁去美国念书,30岁回香港,除了这十年外,桃姐一直在他的生活中。

整部影片,如溪水缓缓流淌,没有波澜,没有浪花,甚至连基本的戏剧冲突都很少。

桃姐意外中风,罗杰当做家人悉心照顾,并开始回顾桃姐在自己家中工作的一生,以及对于自己这个大家庭的意义,最后将桃姐送终。就是那么一个普通的故事,没有一丝曲折,看起来不像是剧情片,倒像是一部纪录片。

但就是在这份舒缓宁静中,我感受到了生命之河那无可言说的复杂、厚重,以及人与人之间那依托时间而铸就而成的温情。

03

我看影片爱观察细节,导演的功力与心思,往往在影片的细节中纤毫毕现。

在影片开始时,罗杰准备去内地出差,桃姐将饭菜准备好。一只海蟹、一盘绿菜,一碗汤。

罗杰在喝汤时,桃姐又把一条清蒸鱼端上桌,顺手将鱼盘边的零星汤汁擦干净。罗杰将鱼身上的葱姜丝拨开时,桃姐已经将米饭盛好端上桌。

此时罗杰只是伸手接住米饭,低头就吃,连眼睛也没有看一下桃姐,对桃姐完全的视若无人。

饭后,桃姐冲泡好茶水和洗净切好水果,罗杰翘着二郎腿,按部就班地先喝再吃,头依然不曾抬起一下。

这不到两分钟的场景,两个人没有一句对话,却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伺候主人几十年的老佣人长期养成的职业规矩,以及主人被照顾时的习以为常。

罗杰对待桃姐的举止,倒不是说轻视。只是相处太久,又习惯于被伺候,所以眼睛里已经看不到桃姐的存在了。

桃姐吃饭时,也只是自己端着饭碗,栖身在本就狭小的厨房,与罗杰说话时,或站在厨房门口,或从厨房探出半个身子。仿佛罗杰在家时,厨房才是她唯一应该呆的地方。

过去大户人家的规矩与做派,在香港这个狭窄的单元屋中,在仅存的一位佣人与主人身上,顽强地延续着。

这样的细节,为影片后来描述两人关系的微妙变化,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04

这种自觉的身份意识,一直贯穿影片始终。

桃姐后来中风住院,知道自己无法再照顾罗杰,便主动提出要去养老院。当罗杰说替桃姐负担养老院的费用时,她第一反应也是马上拒绝,说自己有钱,不用罗杰出。

罗杰的妈妈从美国回来养老院看桃姐,塞给她一叠钱,桃姐死活不要,硬硬地又塞回对方的手包里。即便给她带的燕窝,她也是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仿佛拿了自己本不应该拿的东西。

但是在桃姐本职的餐饮方面,她却保持着绝对的自信与权威。

罗杰妈妈给她带的燕窝,她喝了一口后问,“是不是没有放姜?”罗杰妈妈一脸茫然,“炖燕窝还要放姜吗?”桃姐斩钉截铁地说,“放,当然要放,否则燕窝有腥味。”罗杰妈妈又问,“那这个有腥味吗?”桃姐又喝了一口,果断地说,“腥!”

此时罗杰妈妈一脸尴尬甚至恼羞状,但桃姐丝毫没有注意。在她的世界里,烧饭是她保持绝对权威的领地,也是足以令她自傲的资本。

另一个细节,桃姐知道自己照顾不了罗杰,而罗杰又没有成家的念头,于是张罗着替罗杰找阿姨,她带病亲自负责面试。面试题包括:你用什么锅来煮饭?是否知道在哪里买新鲜的红衫鱼?并交代对方,我老板只吃新鲜的海鱼,如果在香港,要煲老火汤给他喝,隔两天就做一些鱼胶、鲍鱼、海参就行啦!

结果如何,当然招致对方的白眼,讽刺她说,你以为找儿媳妇呢?

老一代佣人,与新一代阿姨,职业观差异如此之大,侧面反映了社会巨变之下,人们观念的变化。在桃姐的内心,照顾好主人的三餐这项工作,已经内化为她人生的目标,摆在第一的位置,而且几十年始终如此。但在阿姨看来,那只是一份谋生的手段,仅此而已。

05

一般人看来,桃姐伺候梁家四代人六十多年,已经是这家人的老臣和功臣,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早就有资格摆谱了。但桃姐一直将自己的位置摆的很正,不论工作年限多久,资格多老,主就是主,仆就是仆,身份不能乱。

桃姐这种对于身份的自觉定位,代表了已经消逝的老一代人,对于自己本职的敬守传统,以及骨子里的那份高贵自尊。

而与桃姐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红楼梦》中那个宁国府的三代老仆人焦大。

焦大当年跟随宁国公贾演出过兵,“从死人堆里把太爷背了出来,得了命,自己挨着饿,却偷了东西来给主子吃。两日没得水,得了半碗水给主子喝,他自己喝马溺。”焦大自恃有恩于贾府,所以看到贾家后人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每次一喝酒便怨天怨地甚至破口大骂。

但碍于他的资历,即便他的身份是个仆人,贾家后人却并不与他见识。一次焦大被派差,心里不痛快,于是喝醉酒又开始大骂,意外惹恼了王熙凤。最终众小厮将焦大五花大绑,塞了一嘴的泥土和马粪。

从这一点来看,一个人最可贵的品质,应该是时刻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即所谓的“角色意识”。

06

桃姐经历中风,稍恢复一些后,又经历了切除发炎胆管的手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病情的加重,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

而罗杰对于桃姐的态度,在桃姐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也是从视而不见,到仔细回顾审视彼此的关系,并最终将她认作了自己家庭的亲人。

一次罗杰去养老院看桃姐,其他老人问桃姐,“这是你儿子”?刘德华忙说“不是不是”。其他老人又问桃姐,“那是你干儿子”?桃姐欲言又止,罗杰此时心有触动,马上接话回答,“是的”。

那一刻,罗杰从心底,将桃姐认做了自己的亲人。

那一刻,桃姐一脸幸福喜悦的样子。

现实中,人们在判断彼此关系的亲疏远近时,往往将血缘放在第一位,却将感情因素放在第二位,这种观念典型的表述就是“血浓于水”。仿佛只要有血缘关系,一切人与人之间彼此的误会甚至仇恨都可以化解,矛盾和敌对都可以模糊处理。

但对于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外人,尤其是还存在社会身份上的尊卑差异,人们往往难以将对方视为为家人。

但在《桃姐》的故事里,桃姐用自己六十多年的时间,得到了梁家人上下几代人的尊敬,在自己生命的终点,也被梁家人看作了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很难想象一个从小失去家人的女孩,如何在外人家坚守数十年,耗尽自己的青春与生命,从少女变为老妇。

那份凄楚孤独寂寞,恐怕常人很难体会。

但对于桃姐来讲,在生命走向终点时,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亲人”,生命有了归属,也算是了无遗憾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