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狭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技术七旬老太腹部疤痕累累却患巨大胆结 [复制链接]

1#
SEO百度优化微信群 http://www.kuaileshijie.com/lehuo/baike/20201113/572.html

7月28日,71岁的谭婆婆开心地出院了,折磨她多年的胆管多发、巨大结石终于医院胆道外科运用微创ERCP治愈了。

七旬老太旧病添新疾求医难

谭婆婆30余年前就因胆管结石做了2次开腹胆道手术。1年前始多次因“上腹痛、畏寒、高热、*疸”医院;因谭婆婆腹部多次手术及疤痕体质,医院不敢给她做手术,每次给予抗感染、输液保守治疗,症状虽一时能控制,但易反复发作。半年前家属带谭婆婆慕名医院胆道外科找苏树英主任求治。

巨大结石充满胆管竖难题

患者是胆总管多发、巨大结石;腹部疤痕严重,估计开腹手术极其困难、风险很高,苏主任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给谭婆婆行ERCP微创分期治疗。

第一次入住我胆道外科时,因患者是胆总管结石梗阻、胆管炎症期,先行ERCP置入胆管塑料支架、通畅胆道内引流,控制感染后出院。1月后再次入院,再次行ERCP,先拔出原胆管支架;术中造影见胆总管直径3.5cm,内见3个巨大结石及大量小结石、充满胆总管,分别约3.0cm*2.5cm、3.5cm*4cm、3.0cm*2.8cm大小;因结石充满胆管并嵌顿,网篮不能完全张开套住结石碎石、取石,如此意味着依照常规单纯用机械网篮碎石、取石是不可行的,这可如何是好?

巧施微创ERCP老太重获新生

苏主任带领内镜团队,迎难而上,开创性运用十二指肠镜球囊导管导引U-激光碎石联合网篮碎石、取石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在X光透视下、球囊导管导引下能让U-激光直接对准结石发射激光碎石,能避免激光接触胆管壁而误伤胆管壁致其出血、穿孔、术后胆管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结石击碎后为网篮进入胆道套取结石创造条件;再联合网篮机械碎石、取石。

此技术是在非子母镜直视导引下进行,操作难度明显提高,但治疗成本明显降低,为难治性胆总管结石患者开创微创治疗途径,减少住院时间、降低费用、避免开腹手术治疗创伤及痛苦。谭婆婆经两次十二指肠镜球囊导管导引U-激光碎石联合网篮机械碎石、取石治疗后,第三次在内镜下取尽胆管结石,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重获新生,微创治疗,疗效显著。

我院胆道外科自年开展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以来,诊疗技术不断进步,近年来,每年治疗病例超余例,治疗病例数排在省内前列;现我院胆道外科内镜治疗技术在省内领先,技术精湛、治愈率高、并发症低,获业内同行一直赞赏;不少外省病人都慕名前来求治。

采写:王忠辉

编辑:宣传科

8月19日:致敬“中国医师节”

分享 转发
TOP
2#
04解读

1、该患者CT检查的影像学特点包括(多选)

A胆总管近全程囊性扩张

B胆总管壁、肝总管及左右肝管管壁、胆囊壁及胆囊颈壁明显不规则增厚伴强化

C左右肝管末段、胆囊颈部管腔狭窄

D肝内胆管明显扩张

E周围淋巴结

答案:ABCDE

2、患者最可能的诊断为()

A胆管囊肿

BIgG4相关性胆管炎

C结石梗阻引起的胆总管扩张

D胆管癌

E胰头癌

答案:AD

05诊断

病理

(部分胆管病灶)高分化腺癌,侵透胆管肌层达周围脂肪组织;淋巴结转移癌。

06讨论

先天性胆管囊肿又称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是一种少见的胆道系统疾病,大多数在儿童时期被发现。关于其分型,目前以Todani分型最常用:Ⅰ型囊肿(占囊肿的50%-85%):Ⅰ型囊肿的特征为胆总管的囊性或梭形扩张。Ⅰ型囊肿不累及肝内胆管。Ⅱ型囊肿(占囊肿的2%):Ⅱ型囊肿是肝外胆管的真性憩室,通过细茎与胆管相通。III型囊肿(占囊肿的1%-5%):III型囊肿是局限于胆总管末端十二指肠内部分的囊性扩张,也称为胆总管囊肿。III型囊肿内衬以十二指肠上皮或胆道上皮,可能在胚胎期以十二指肠复制物(累及壶腹部)出现。Ⅳ型囊肿(占囊肿的15%-35%):Ⅳ型囊肿定义为存在多发囊肿。Ⅴ型囊肿(占囊肿的20%):Ⅴ型囊肿的特征为肝内胆管一处或多处囊性扩张,无肝外胆管疾病。

尽管胆管囊肿少见,但其癌变率却高达8.4%~17.5%,好发年龄40岁左右,I型胆管囊肿最易癌变,其次为Ⅳ型,III型癌变最少见。癌变不仅发生于胆管囊肿,也可发生于囊肿以外的胆系,如胆囊。癌变最常发生于肝外胆管,其次为胆囊,肝内胆管很少见。

影像学特点:I型:a)肝门区或胰头区可见一个圆形水样密度灶,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增强可见囊壁强化,b)肝内胆管不扩张,胆囊扩大少见,c)本型较易引起胆总管结石,d)邻近器官、组织受压移位。

Ⅱ型:发生于胆总管一侧壁的单发低密度囊,与胆总管相通或不相通,胆总管局部可有弧形受压移位,其余胆系部分无异常征象。

III型:位于十二指肠壁内或突入肠腔内的低密度囊,其余胆系部分无异常征象。

Ⅳ型:胆总管及肝内胆管均见大小不等的囊状、梭状的水样密度灶,胆总管的扩张与肝内胆管的扩张不呈正比。CT表现大部分与I、V型相似,但其外周胆管不扩张,一般表现为胆总管与肝内近端胆管扩张。

Ⅴ型,亦称Caroli氏病:肝内可见散在多个囊状、梭状的水样密度灶,大小不等,边缘光滑,与肝内胆管相通,其内可见有小点状高密度灶,增强可见强化,为肝内门静脉分支的影像,此为“中心点征”,本病可合并肾脏改变,如多囊肾、髓质海绵肾等。

CT是诊断和术前评估胆管囊肿并胆管癌的主要影像学方法之一。其主要CT表现是胆管囊肿腔内肿块或囊肿壁不规则增厚,增强时强化较明显。常规动态增强和螺旋三期扫描,病灶动脉期表现为中等程度的早期不规则强化,延迟期见不同程度的延迟强化。文献报道延迟强化是胆管癌的特点之一,胆管囊肿发生胆管癌的病例同样具有这个特点。胆管囊肿合并胆道肿瘤与胆道结石有密切的关系,且胆道的结石易诱发胆源性胰腺炎、胆管炎等。在分析胆管囊肿癌变时,应注意癌变的范围及有无多发。此外,增强扫描能良好地显示胆管囊肿及肿瘤的部位、范围及其毗邻关系,从而决定肿瘤能否切除。

鉴别诊断:(1)I型与胰头囊肿鉴别,先天性胰头囊肿罕见,常伴有肝、肾囊肿;后天性多继发于外伤、炎症和肿瘤,胰腺有增大、密度不均、边缘模糊、形态异常等改变。

(2)胰头部占位所致梗阻性肝内胆管扩张:多有明确占位变现,多累及1—2级胆管,呈树枝状扩张,扩张程度向外渐减,并多合并胰管扩张,先天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则无此表现,肝内胆管扩张程度与胆总管不成比例。

(3)IgG4相关性胆管炎(IAC):胆管壁弥漫性不均匀增厚,肝内外胆管均可累及,胆管系统管腔狭窄但并不闭塞,且胆管壁增厚与狭窄部位相对独立,这是诊断IAC的重要影像学征象。胆管癌所致胆管壁增厚,并于相应区域发生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伴上方胆管显著扩张;胆管癌多表现为肝转移及周围淋巴结转移,而ICA则同时合并IgG4相关系统性胰腺炎或肾脏硬化性病变等其他IgG4相关器官病变,这是诊断IAC的另一重要影像学征象。

作者简介:刘彦含,硕士,医院放射科规培医师,医院。

版权说明影享国际

本病例讨论为影享国际原创,供广大医师学习交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影享国际”。您的分享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让影享国际这个学术交流平台能为中国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尽一份努力。

专为医学影像人订制的权威、专业、开放的全方位学习交流平台

oJi长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