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狭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超高龄手术中山七院为98岁老人腔镜胆总 [复制链接]

1#
石学敏丹芪偏瘫胶囊         http://pf.39.net/bdfyy/bdfzd/140211/4336240
近日,中山七院普外科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患者——98岁的文婆婆,她也是中山七院开业以来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年纪最大的。文婆婆因胆囊、胆总管结石腹痛20年,最近一段时间实在疼得厉害,想做手术却医院拒收。经过多方打听,文婆婆的家人带她来到了医院,希望这里能够帮助老人解除痛苦......

98岁老人胆结石腹痛20年

欲做手术接连被拒

文婆婆今年98岁了,是深圳光明当地的“老寿星”。20年前,文婆婆反复出现了进食后腹痛的症状,医院检查后,诊断为“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伴胆管炎”。当时考虑到文婆婆已经78岁,年龄较大,于是采用了保守治疗的方式,在医院进行消炎止痛缓解症状。

这20年来,文婆婆的腹痛反复发作。然而,她一直没有接受系统治疗,仅仅通过保守治疗控制疼痛。直到今年7月,文婆婆的症状加重了,不仅腹痛发作频繁、痛感加重,每次进食后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吃什么吐什么,人都消瘦了。这可把文婆婆的孩子们急坏了。

文婆婆的医院进行治疗。然而这一次,保守治疗也不管用了,剧烈腹痛的症状没有缓解,文婆婆仍然感到恶心呕吐无法进食,每天只能靠输营养液维持。

在病床上,文婆婆对家属表达了进行手术的强烈意愿:“再这么下去,我早晚不是被痛死就是被饿死。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赶快做手术把我的结石取了吧!”

然而,进行手术却远没有文婆婆说的那么容易。考虑到文婆婆已经98岁了,身体状况较复杂,心肺功能较差,并且还患有帕金森病和高血压,合并内科疾病多,手术难度高、风险大,医院都拒绝为她进行手术。

最后,文婆婆来到了光明当地的医院求治。中山七院于年5月份正式开放运营,是深圳“三名工程”引进的“名院”,平移了广州百年“中山医”系统的26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的诊疗水平。开业一年半以来,医院承接了大量疑难病例的救治,疑难重症收治率达62.26%。

文婆婆转入中山七院后,普外科医院一样拒绝为她进行手术。考虑到文婆婆身体状况较为复杂,普外科汤地主任组织麻醉科、心血管中心和重症医学科进行了多次全院多学科团队会诊(MDT),评估手术风险,并为她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

超高龄患者频出难题

普外科麻醉科迎难而上

手术麻醉是这场超高龄手术的核心难题。考虑到文婆婆已经是超高年龄,全身麻醉风险较高。一般而言,考虑到高龄患者可能有心肺功能不全的问题,局部麻醉会是风险更低的选项。

经过和麻醉科的多次讨论与评估,普外科主任汤地决定首先采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手术治疗方式。这种手术方式不需要进行全身麻醉,也不需要进行开腹造成较大创伤,只需要局部麻醉,通过内镜进行操作,经过十二指肠乳头,把胆管结石取出,将手术风险降到最低。

9月17日。文婆婆被推入了手术室。起初,手术进行顺利。可是,当内窥镜进入十二指肠后,却在十二指肠处见到了一处巨大的憩室。憩室就好像是一个鼓起的束口袋,将十二指肠乳头完全包裹在袋子内,挡住了十二指肠乳头的开口,使得后续手术操作难以进行!考虑到患者麻醉风险大,为了保障患者安全,医生立刻终止了手术,将文婆婆送回了病房。

虽然第一次手术尝试没有成功,但是文婆婆的手术意愿依旧强烈。在查房时,她告诉医生:“医生救救我吧!再试一次,我不怕死,一定要把结石取出来!”

通过进一步评估,手术团队决定采用腹腔镜、胆道镜“双镜联合”下的胆囊切除、胆总管取石的手术治疗方式。虽然腹腔镜切口小,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但是,腹腔镜胆管取石需要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这对麻醉团队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经过多次讨论,普外科和麻醉科团队终于达成共识,为文婆婆制定了详细的手术及麻醉方案,尽量缩短麻醉时间,降低风险。

9月26日,文婆婆第二次被推入了手术室。手术麻醉中心主任池信锦亲自为手术护航。手术过程中,麻醉团队密切监测患者的心肺功能情况,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手术台上,普外科医生争分夺秒地进行手术操作。在全体手术团队的紧密配合下,手术仅耗时1小时30分就顺利完成了。

为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术后,文婆婆被送往ICU病房进行监测和恢复治疗。经过3天的恢复,文婆婆状况平稳,转入普外科病房,不久就能够恢复进食了。

家属介绍,老人家胃口很好,一次能吃下半碗粥。“医院配的奶粉,吃得有滋有味。”

在普外科医护的精心照顾下,老人的身体一天天好了起来,精神状态也好了许多。普外科的医生护士都夸她:“说话中气足,耳聪目明人也机灵,根本看不出是快岁的人!”

10月16日,文婆婆康复出院。因为在病房住得特别舒服,老人出院时还有点依依不舍。

“老人家可喜欢这里了,说医生护士把她照顾得很好,还会经常陪她说话解闷,住得也舒服,就想在这里多住几天呢。”

文婆婆为普外科团队送上锦旗

文婆婆的儿子告诉我们,她年轻的时候是一名接生婆,经常奔走在光明的各个村庄为产妇接生,可以说是光明区的初代“医务工作者”。

在接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她见证了光明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从遍地农田平房,到高楼拔地起,从依靠赤脚医生看病,医院开到门口的变化,在晚年享受到了优质医疗服务带来的便利。

文婆婆的家人说:“幸好在家医院。不然,这么大年纪的老人为了看医生跑来跑去还真不方便呢。”

专家介绍

汤地

中山七院普通外科主任

硕士生导师、副主任医师

年中山医科大学七年制毕业-年日本大阪大学留学广东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委广东省抗癌肝癌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协会肝胆胰微创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学会肝胆胰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深圳市医学会乳腺和甲状腺专业委员会常委外科学博士,在医院(院本部)从事普通外科临床工作近20年,-年在美国“梅奥诊所”攻读博士后。诊疗范围包括肝、胆、胰、脾疾病和腹部疝气、乳腺、甲状腺外科疾病的诊断和常规手术以及腹腔镜,ERCP,胆道镜等微创手术的治疗。发表SCI收录及中文核心期刊近50篇。参与编辑《腹部外科学》(年,人民卫生出版社);《肝胆胰脾外科并发症学》(年,广东科技出版社);《要点与盲点:胆道外科》(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专著。

池信锦

手术麻醉中心主任

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围术期基础与转化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务理事

中华医学会广东麻醉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委员

《中华泌尿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通讯编委、《中华麻醉学杂志》特邀审稿专家、《BritishJournalofAnaesthesia》审稿专家。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参编《麻醉学新进展》等专著五部,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论著三十余篇,其中SCI收录16篇。荣获中华医学奖三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

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围术期器官功能保护,临床专长于器官移植、复杂危重症患者的临床麻醉及围术期综合处理。

文/周恬辰

初审/徐健汤地

审核/江清浩

审核发布/*宣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