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岁的董先生在过去的十七年里因反复的心绞痛、心肌梗塞发作,医院做过三次冠脉支架植入术,现体内共植入支架八枚,算是名副其实的“钢铁血管”了,可是多次的冠脉支架植入并未让董先生从根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董先生有糖尿史多年,吸烟史多年,尽管每次支架植入后医生都会反复嘱咐其控制饮食、改善生活方式、戒烟、控制血糖,但董先生每次住院期间答应的好好的,出院后不久就会放松警惕,不但不能坚持规律服用抗凝、降脂药物,饮食也控制不到位,血糖控制欠佳,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一直未戒除。近期董先生再度出现活动后胸闷胸痛症状,根据多年“经验”董先生知道“老毛病”又犯了,他医院心血管病科住院检查,经冠脉造影显示,董先生的心脏回旋支、前降支的支架内再次发生了严重狭窄,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支架堵了”。
这可愁坏了董先生和家人,这都放了八个支架了,还要在支架里再套支架?血管能受得了吗?就算再放支架会不会又狭窄?之前行支架植入术前医生也提到过冠脉旁路移植术,可据说那是大手术,要外科开胸,董先生有糖尿病,这身体能承受得了这么大的手术,还有他的糖尿病对于术后伤口的恢复是否有影响呢?目前是否有除了冠脉支架植入和冠脉旁路移植之外的其他更好的方法呢?
医院心血管病科三病区主任费玲介绍说,目前随着冠脉介入技术的广泛推广,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情况时有发生,针对这类病人,我院近期新开展了“药物球囊”技术,即当前我们所说的“介入无植入”。
药物球囊是一项新技术,这种技术通过紫杉醇包衣的专用气囊的植入使药物均匀分布于血管壁。与传统支架术相比较,药物球囊可在不植入支架的情况下解决血管的狭窄问题,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尤其在治疗支架内狭窄问题上被国际指南认为是I类推荐,也被众多临床医生和患者称为“隐形支架”。药物球囊可不植入支架,使血管病变狭窄程度明显减轻,在减少死亡、血栓形成、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靶病变的血运重建和心肌梗死方面均显示出良好的效果,且术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的时间,也由一年以上缩短到一到三个月,对于很多病人尤其是支架内再狭窄是一种可选择的非常好的治疗方案。像董先生这种冠脉内已经植入八枚支架,患者对支架反应差,在支架内狭窄处再度植入支架,再狭窄发生率高,冠脉支架术非最佳选择,而患者冠脉内植入多枚支架,血管弹性差,冠脉旁路移植术操作难度大,创伤大,对于病人来说亦非好的选择,相形之下,药物球囊创伤小,手术操作过程简单,出血少,恢复时间快,对病人来说是目前的最佳选择。经与董先生沟通,其和家属都同意进行药物球囊治疗。费玲主任先后分两次为董先生进行了药物球囊治疗。每次术后三天即可出院了,今天是董先生回院复查的日子,他看起来气色不错,并且自述胸痛、胸闷的症状也基本消失了,行走、轻度活动也完全不受影响了。
费玲主任介绍说,药涂球囊技术是在前期普通球囊开通血管病变狭窄处后,不植入支架,通过药物球囊将药物送至血管狭窄处,达到抑制斑块增生的作用。之后,将球囊取出,更不用放置支架,实现介入无植入,解决支架内再狭窄,恢复血运重建的目的。
“介入无植入”是目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备受
目前指南已经将药物球囊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病变作为Ⅰa类适应症。近年来药物球囊的应用逐渐拓展至原发冠脉病变。
1.支架内再狭窄:基于众多的研究数据,欧美指南都把药物球囊作为再狭窄的I类推荐,是治疗的金标准。
2.小血管病变:基于目前小血管病变植入支架远期再狭窄发生率高的特点,药物球囊是目前小血管病的优化治疗策略。
3.分叉病变:对于目前复杂分叉病变,常常需要植入双支架术式,但操作复杂,再狭窄率高,药物球囊能让现在的分叉病变治疗简单化,减少植入支架的数量,降低再狭窄的发生机率。
4.心肌桥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一般不主张在心肌桥植入支架,但对于心肌桥压缩程度不严重,且合并心肌桥内斑块形成,有明显症状的患者,可以相对充分预扩张处理后实施药物球囊。
5.慢性闭塞性病变:闭塞病变开通后往往需要植入多枚长支架,并需要术后长期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远期支架内再狭窄、出血、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也随之增加,联合使用药物球囊及支架治疗,可减少支架个数,远期疗效不劣于药物支架。
专家简介
费玲
副主任医师
医院心血管三病区主任,山东大学心血管内科硕士,天津医科大学心血管内科在职博士研究生,完成省级课题两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2篇、国内核心期刊8篇,参编著作4部。于年7月-年7月在中医院进行冠脉介入资质培训,并取得冠脉介入资质。于年3月-年4月在美国Vanderbiltuniversitymedicalcenter(VUMC)做访问学者1年。
业务专长: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工作多年,对于心血管病的常规治疗,心血管急危重病的抢救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事心血管病冠脉介入诊疗工作多年,可熟练掌握经股动脉、桡动脉、尺动脉冠脉介入PCI手术,完成冠脉复杂病变的处理,能熟练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临时起搏器安置术等技术。
医院
医院
医院
医院省医院
推行“会员制慢病管理”服务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