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狭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黄疸知识精华总结与病例练习 [复制链接]

1#

黄疸是指血清中的胆红素升高而引起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的症状和体征。

正常情况下,血中总胆红素为17.1μmol/L(1.0mg/dl),其中结合胆红素3.42μmol/L(0.2mg/dl),非结合胆红素13.68μmol/L(0.8mg/dl)。

若血胆红素在17.1~34.2μmol/L(1.0~2.0mg/dl),虽然已较正常值高,但临床上不易察觉,称为隐性黄疸;

血胆红素超过34.2μmol/L(2.0mg/dl),巩膜及皮肤出现黄染,称为显性黄疸。

1.溶血性黄疸

由于大量红细胞的破坏导致大量非结合胆红素形成,并在血液中潴留。

引起溶血的疾病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见于多种溶血性疾病和不同血型输血后溶血等情况。

2.肝细胞性黄疸

各种使肝细胞广泛损害的疾病均可发生黄疸,如病毒性肝炎、药物中毒性肝炎、肝硬化等。

由于肝细胞的损伤致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功能降低,从而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和结合胆红素反流进入血液循环中。

3.胆汁淤积性黄疸

可分为肝内性和肝外性。前者见于肝内胆管结石、癌栓、寄生虫病等,后者见于胆总管结石、水肿、寄生虫、肿瘤及壶腹癌等。各种梗阻因素可造成胆红素反流入血、大量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系由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泌有缺陷所致的黄疸。

临床上有Gilbert综合征、Dubin-Johnson综合征、Crigler-Najjar综合征、Rotor综合征。

不同类型黄疸的临床特点

1.溶血性黄疸/p>

一般皮肤、巩膜呈浅柠檬色,急性溶血可有发热、寒战、呕吐、腰背痛,可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或茶色)。

2.肝细胞性黄疸/p>

皮肤、黏膜呈浅至深,有疲乏、食欲减退等表现。

3.胆汁淤积性黄疸/p>

皮肤呈暗或黄绿色,可有皮肤瘙痒、心动过缓、尿色深、粪便颜色变浅或呈白陶土色等表现。

不同原因导致的黄疸进展形式

1.进行性黄疸:病情呈进行性、持续时间较长、黄疸逐步加深,应考虑是由肿瘤所致的阻塞性黄疸。

2.间歇性黄疸:黄疸有波动,胆红素时高时低,甚或降至正常,应考虑有以下几种情况的可能性/p>

①胆管结石,当结石脱落后,黄疸可有波动;

②十二指肠肿瘤,当肿瘤组织坏死脱落时,黄疸可减轻或消退;

③肝炎患者的黄疸可出现反复;

④药物性肝损伤所致的黄疸在临床较常见,临床特点为:有明确的服药史,多伴有肝大,但全身症状常不明显,停药后黄疸可消失。

例-男性,45岁。皮肤黄染伴食欲减退3天门诊入院。既往发现HBsAg阳性20年

例-男性,69岁。尿色深伴皮肤瘙痒4周门诊就诊。

切记:严格计时,动手默写。一次拿证,加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