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狭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种好医生,中国式医生 [复制链接]

1#

中国人自古对医生就怀有特殊的情感,封建社会的读书人的理想通常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由儒家思想统治的封建历史中,对道德有着极高的推崇,历代名医均有着许多让人津津乐道的医德故事。药王孙思邈著的《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医精诚”,是中医典籍中论述医德的重要文献,要求医生既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高尚的医德,为历代习医者必读,等同于西医中的南丁格尔誓言和希波克拉底誓词。然而,时代在改变,在现代分工明细的社会中,用医德高尚这种模糊的道德指标来要求医生,就会无限拔高对好医生的要求,即给人一种所有“好事”都是医生该做的事,这样一种导向。医生也是普通人,而不是圣人,因此应该让好医生的标准回归常识,认识到医生也不过是社会分工中的一种职业,在其职业规则之外,不应施加更多道德压力。

医生眼里的好医生是怎样的?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种好医生,但归结起来不外乎“大医精诚”里所描述的医术精湛和医德高尚,然而,对这两个概括性标准的个人理解,可能就会有千差万别。

面对疾病,医学有很多其局限的地方,然而,任何一个患者都希望自己能够在医生的治疗下恢复健康。而对于医德,可以用“医德是个筐,什么都能装”来形容,在微博上曾传过一则“好医生的十大标准”的帖子,大概所有患者都希望医生都是这样的,按照这些标准,医生真的算是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了,不论上班时,还是下班后,都要以患者为中心,很多医生看后表示做不到,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自己不算一个好医生。

那么,医生眼里的好医生是什么样的呢?医院一位张姓主任认为,好医生首先应该有好的医德,对患者一视同仁,虽然现在医生的薪酬偏低,但在中国一个有良知的医生不仅要给病人看病,还要给患者省钱,因为能报销的人太少了。第二,要有高水平的医术,不断学习,加上经验积累,对自己在医疗技术上应该有高要求。第三,医生要能处理好工作和利益的关系,作为医生面对的诱惑很多,要坚守住职业底线。

医院的徐教授则表示,医生也是人,是生活在现实中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医生也有自身的利益诉求,也要生存、生活、发展。一方面,医生确实要按照“好医生”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进取、不断提高、不断超越,努力达到最高的医者境界;另一方面,医生也需要得到应有的尊重、享受应有的尊严、维护应有的利益。

我们对待医生要注意两个误区,一是把医生看成集高尚道德于一身的圣人,从而把医生从人间剥离出去,不允许有道德之外的任何追求;二是把医生看成市场经济下的技术贩子、药品贩子,用简单的市场工具来解释医生的行为。真正的好医生,应该是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追求、职业能力,能够在为患者服务中得到利益、得到尊重、得到升华。

徐教授眼里的好医生与患者是利益共同体,应该在付出的同时,获得尊重和应有的利益,是共赢的关系,而一些患者恰恰忽略了医生的利益,缺乏对医生基本的尊重,所以,才会做出对医生的暴力行为。

在微博上有着上万粉丝的“消化科倔老头”表示自己就是一名普通的消化科医生,他说:“好医生的标准是一个伪命题,就和好人的标准一样,不同人有不同的标准,没有一个好的制度,就别奢求好医生,我们不能站在道德的高度要求所有医生都像白求恩一样。从我个人来说,既然选择当了医生,就不必过于抱怨。我遵循做人的道德和底线,遵循普世价值,同情弱者,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患者,不因为私利做对不起患者的事。”

那么,面对纠纷时,医生应该怎么办?

一个医生很难在行医经历中不面对医患纠纷,如何处理纠纷,既能反应一位医生的个性,也能体现医生面对危机时的应变能力。

医院有一位叫霍暖暖(化名)的护士长,她是一位个性直爽又有点急脾气的人,她直言对于有一些不满的患者,“他喊我也喊,比他喊得还大声,或者给他解释清楚自己是怎么做的,为什么那么做之后,就不再理了,我不怕投诉,我都是按照标准医疗程序做的。”

即便是这样一位暴脾气护士长,多年来科室患者满意率基本都达标,患者满意率在95%以上。“即使我跟病人吵,跟病人急,也很少有患者去投诉我,因为跟他解释清楚后,一般都能理解,比如那边正在抢救,你非要护士来扶你上厕所,这种情况就算是病人拉在裤子里,我也认了,生命比什么都重要。”

徐教授经历过的一件纠纷,让她至今印象深刻:“可能是年,一位患儿家长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一些疾病方面的知识,门诊时和我进行积极的讨论,影响了正常的诊疗活动,于是就请患儿家长就具体问题作答,并做必要的医学检查,疾病知识讨论可以在门诊后讨论。然而,患儿家长却不理解,要对此投诉,认为没讲清楚,不愿和患者交流。后来单独和他进行谈话,同时给他进行了很多疾病科普知识,加上患儿病情好转,问题顺利得到解决,患儿家长也表示感谢并道歉。从这件事中我也总结了经验,医生要尊重患者的想法和做法,在此基础上就会减少矛盾和摩擦。”

“消化科倔老头”有过差点被患者家属打一通的经历,他说:“再好的人,也会有人背后诟病,再好的医生,也难免与患者发生纠纷。曾经给一个肝移植术后的病人做ERCP(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这个病人肝移植术后4年多,胆管狭窄铸型,很难做,我花了很长时间都没做成功,和家属讲明情况后,一个家属居然想打我,发生争吵难免。想用你的善和好去感化一些不讲理的家属是奢谈。医生对待纠纷必须不卑不亢,常常会出现医生低声下气解释,病人却更认为医生理亏。”

沟通、信任和尊重,是医患共赢的基本前提。对医生而言,遇到纠纷首要的还是应保护好自己,以免被过激的患者或其家属伤害,医生能看好的病就尽量看好,医学上有局限的疾病尽早告知病人,一般病人都是可以理解的,医患之间应该相互信任,互相尊重。有纠纷发生,首先要平等地、心平气和地和病人及其家属说明情况,矛盾无法化解时,就让第三方机构来鉴定解决。

同时,作为患者,即使医疗中出现一些问题,也应该理性地寻求解决之道,切不可冲动之下,以暴力手段加以解决,否则,暴力只会把双方都推向险境。

作者:睿汐,资深媒体人,国医时代创始人,医生品牌策划专家,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健康与公共传播分会秘书长、国医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总编。从事医药类行业媒体十余年,创办了国内首本打造中国医学人文卓越传媒的《国医》杂志,采访医院院长、国医大师、著名中医名家等,发表文章多万字,推出诸多有影响的作品,被业界赋予“中国当代医药界张爱玲”的美誉。已出版书籍《守望——基层医生的生存世界》,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一部关于基层医生的人文纪实类书籍。

麻醉医生:为我们保命的幕后英雄,为何却是一个被忽视的群体?

中国医生有多苦?你不走入这一行,确实不知道具体有多苦

工作7年了,还是住院医师,医生的无奈又有谁懂?

医者辛酸事儿:在医生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儿科医生压力大,“三高一低”的他们,怎样为孩子撑起健康晴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