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上腹一直反复疼痛,还逐渐发展成全身*疸,64医院看病,没想到却发现,自己的体内竟然有虫!
胆汁里发现形似“西瓜子”的东西
医院普外二科,李伯经过系统检验检查后被医生诊断为“胆囊结石伴胆囊炎、胆总管下段结石、胆管炎、梗阻性*疸”,考虑到胆道的炎症时间较长、水肿比较严重暂不适合急诊手术,为缓解炎症、减轻*疸,专家团队决定先请超声科介入团队为李伯行“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引流术”(PTCD),再择期行“经皮穿刺胆道镜取石术”(PTOBF)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仅耗时10分钟,引流术作用下引流出了墨绿色的胆汁,操作完成后,李伯顿时觉得上腹部胀痛感逐渐缓解,回到病房继续治疗观察。没想到,第二天,在李伯引流出来的胆汁里发现了一颗颗椭圆形的,形似“西瓜子”的东西,根据病理科的报告,这些都是寄生虫卵,而且还是华支睾吸虫的虫卵。
据了解,华支睾吸虫(肝吸虫)是一种寄生于人体肝内胆管的寄生虫,人类常因食用未经煮熟的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或虾而感染,轻度感染者可无症状,重度感染者可出现消化不良、上腹隐痛、腹泻、精神不振、肝大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胆管炎、胆结石甚至肝硬化、胆管细胞癌等并发症。
“再也不敢乱吃生鱼片了”
既然在胆汁里发现了虫卵,说明李伯已经患有了华支睾吸虫病。经过询问,李伯确实中意顺德名食——鱼生。据了解,我国有22个省市发现有华支睾吸虫病流行,而广东省是最严重的流行区之一。根据广东省卫生部门的数据显示,在盛行吃生鱼片、生鱼粥的珠三角一带,人群的感染率更高,尤其是爱吃鱼生的顺德地区。
考虑到李伯体内肯定还有华支睾吸虫的虫体,医院医生给李伯开了口服驱虫药,随后在胆道引流管看到了一只只虫体流出的一幕,这不仅让李伯头皮发麻,连查房的医生都表示开了眼界。
“通常在服用驱虫药后,这些虫体会死亡并随着胆汁流入消化道,随着粪便排出体外,不容易被肉眼看到,但恰好李伯之前在超声科做了胆道穿刺置管引流术,这些虫体受到药物刺激,开启了‘大逃亡’之路,顺着胆道引流管直接就排出了体外。”医院普外二科主任医师曾宪成说。
看到了从自己体内窜出来的活虫后,李伯一家人表示:“再也不敢乱吃这些生鱼片了,以后一定煮熟了再吃。”
医生提醒:不要吃淡水鱼生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意识的增强,现在的寄生虫病已经较为罕见,医院医生提醒市民:
不吃淡水鱼生、未熟的鱼虾,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生熟砧板要分开使用;
定期到医疗卫生机构检查,一旦发现感染,应进行规范治疗。
阅读扩展:
华支睾吸虫病
(网络配图)
华支睾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肝内胆管所引起的寄生虫病。人类常因食用未经煮熟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或虾而被感染。
华支睾吸虫病症状轻重不等,一般可将其分为三度:
①轻度:无自觉症状,只在粪便检查时才发现虫卵者。或有轻度胃肠道症状,如食后胃部有压痛感,软便等。约占35%。
②中度:主要有较明显胃肠道症状,如食欲缺乏、消化不良、右上腹胀痛,肝大,轻度水肿。如并发细菌感染可继发胆管炎、胆囊炎。约占55%。
(网络配图)
③重度:有明显胃肠症状,反复腹泻或便秘,右上腹疼痛或有脾大、腹水、贫血等。多见于儿童,约占10%。
同一患者可有上述临床类型中的几种同时存在。此外,尚有极少数来自非流行区,初次大量感染的患者,于感染后1个月左右可突然发病,呈寒战、高热,中上腹或右上腹胀痛,肝大伴压痛,轻度*疸,亦有脾肿大者。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极个别患者出现类白血病反应。数周后急性症状消失而仍有消化不良、乏力、肝大等表现。
防治措施
大力做好卫生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对本病传播途径的认识,自觉不吃生的或不熟的鱼虾。改进烹调方法和改变饮食习惯,注意分开使用切生、熟食物的菜刀、砧板及器皿。也不用生鱼喂猫、犬。
(网络配图)
积极治疗患者和感染者,是保护人民健康、减少传染源的积极措施。
合理处理粪便,改变养鱼的习惯,都是预防华支睾吸虫病传播的重要措施。此外,结合生产的需要,清理塘泥、消毒鱼塘,对杀灭螺类有一定效果。
(整理自:信息时报、百度百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