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sinensis),又称肝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又称肝吸虫病。本虫于年首次在加尔各答一华侨的肝胆管内发现,年才在我国证实该病存在。年在我国湖北江陵西汉古尸粪便中发现本虫虫卵,继而又在该县战国楚墓古尸见该虫卵,从而证实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至少已有年以上的历史[1]。
一.形态
华支睾吸虫的成虫,虫体呈扁平、柔软、半透明、前尖后圆、形如葵花籽、体长10~25mm,宽3~5mm。吸盘略大于腹吸盘,前者位于体前端,后者位于虫体前1/5处。消化道简单,口位于口吸盘的中央,咽呈球形,食道短,其后为肠支。肠支分两支,沿着虫体两侧直达后端,不汇合,末端是盲端。排泄囊未一略带弯曲的长袋,前端到达受精囊水平处,并向前端发出左右两支集合管,排泄孔开口于虫体末端。雄性生殖器官有睾丸1对,前后排列于虫体后部1/3,呈分支状。两睾丸各发出一条输出管,向前大约在虫体中部汇合成输精管,通向储精囊,经射精管入位于腹吸盘前缘的生殖腔,缺阴茎袋、阴茎和前列腺。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1个,浅分叶状,位于睾丸之前,输卵管发自卵巢,其远端为卵膜,卵膜周围为梅氏腺。卵膜之前为子宫,盘绕向前开口于生殖腔。受精嚢在睾丸和卵巢之间,成椭圆形,与输卵管相通。劳氏管位于受精嚢旁,也与输卵管相通,为短管,开口于虫体背面。卵*腺呈滤泡状,分布在虫体的两侧,两条卵*腺管汇合后,与输卵管相通。
虫卵形似芝麻,淡*褐色,一端较窄且有盖,卵盖周围的卵壳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疣。虫卵甚小,大小为(27~35)μm×(12~20)μm。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混于粪便排出,卵内已有毛蚴。
二.生活史
华支睾吸虫生活史为典型的复殖吸虫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后尾蚴等阶段。终宿主为人和肉食哺乳动物(猫、狗、猪等),又称保虫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如豆螺、沼螺、涵螺等,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虾。成虫寄生在人和肉食类哺乳动物的体肝胆管内,虫多时可移居至大的胆管、胆总管和胆囊内,也偶见于胰腺管内。
成虫产出虫卵,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混于粪便排出,进入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在消化道内孵出毛蚴,毛蚴在螺体内发育成胞蚴,再细胞分裂形成许多的雷蚴和尾蚴。尾蚴进入淡水中侵入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的肌肉组织中,经20~30天发育成囊蚴。人和猫、狗等生吃或半生吃淡水鱼虾后,囊蚴进入人和猫、狗等的身体后,激活发育成成虫进入到肝胆管内。成虫的寿命大约为20~30年。
三.致病机制
华支睾吸虫病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患者肝脏受到的损伤,病变一般发生在次级胆管。成虫在肝胆管内破坏胆管上皮及粘膜下血管虫体在胆道寄生时的分泌物、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等因素可引起胆管内膜及胆管周围的超敏反应及炎性反应,出现胆管局限性的扩张及胆管上皮增生[3]。感染严重时在门脉区周围可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的萎缩变性,甚至形成胆汁性肝硬化。由于胆管壁增厚,管腔相对狭窄和虫体堵塞胆管,可出现胆管炎、胆囊炎或阻塞性*疸。由于胆汁流通不畅,往往容易合并细菌感染。
胆汁中可溶的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在细菌性β-葡萄糖醛酸苷酶作用下变成难溶的胆红素钙。这些物质可与死亡的虫体碎片、虫卵、胆管上皮脱落细胞等形成胆管结石。因此华支睾吸虫常并发胆道感染和胆石症,胆石的核心往往可找到华支睾吸虫卵。华支睾吸虫病的并发症和合并症很多,有报道多达21种,其中较常见的有急性胆囊炎、慢性胆管炎、胆囊炎、胆结石、肝胆管梗阻等。成虫偶尔寄生于胰腺管内,引起胰管炎和胰腺炎。
四.流行
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除了与当地的居民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外,还与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除西藏、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以外,我国25个省、市、自治区均有本病流行,波及多个县[3]。各地人群感染率高低不一。广东、广西、湖南和湖北等省(自治区)为本病重流行区。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的因素有:(1)传染源的存在:如保虫宿主(猫、狗、猪等)、带虫者、病人;(2)传播途径: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播有赖于粪便中的虫卵有机会下水,水中又存在着第一、第二中间宿主以及当地人群有生吃或半生吃淡水鱼虾的习惯。人感染华支睾吸虫后可产生抗体,但不能防止再感染,所以所有人群都是易感染人群。
五.临床表现
轻度感染时不出现临床症状或没有明显临床症状,重度感染时,在急性期主要表现在过敏反应和消化道不适,包括发热、胃痛、腹胀、食欲不振、四肢无力、肝区痛、血液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等,但大部分患者急性期症状不很明显。临床上见到的病例多为慢性期,患者的症状往往经过几年才逐渐出现,一般以消化系统的症状为主,疲乏、上腹不适、食欲不振、厌油腻、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肝区隐痛、头晕等较为常见。常见的体征有肝肿大,多在左叶,质软,有轻度压痛,脾肿大较少见。严重感染者伴有头晕、消瘦、浮肿和贫血等,在晚期可造成肝硬化、腹水,甚至死亡。儿童和青少年感染华支睾吸虫后,临床表现往往较重,死亡率较高。除消化道症状外,常有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浮肿、肝肿大和发育障碍,以至出现侏儒症。
六.诊断
诊断的方法种类有三种,分别是病原学检、镜像学诊、免疫学诊。
病原学检常用的方法有:(1)涂片法(粪便法):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操作虽然简便,但由于检出率不高,且虫卵甚小,容易漏诊;醛醚离心沉淀法和改良酸醚离心沉淀法,虽然检出率较高,但是步骤繁琐,且醛醚离心沉淀法中所用到的甲醛气味大,毒性强,不适合;定量透明法(Kato-Katz,甘油纸厚涂片透明法),在大规模肠道寄生虫中,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粪检法之一,可以用于虫卵的定性和定量检查[2]。(2)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检查:引流胆汁进行离心沉淀检查也可查获虫卵[4]。此方法检出率接近%,但是由于技术比较复杂,一般的患者很难接受,所以比较少用。临床上对病人进行胆汁引流治疗时,还可以看得见活着的成虫,虫体表面光滑,卷缩有蠕动,可以根据虫子的形态特征,作为诊断的依据。
镜像学诊常用的方法有1)B超:在超声图像上可以看见多种异常的改变,比如肝内光点粗密不均匀,有斑点、团块或着雪片状,弥漫性中小胆管有不同程度的扩张、胆管壁粗糙、增厚,回声增强或胆管比例失常及枯枝状回声。尽管声像图特异性不强,但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对比分析,仍旧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2)CT:肝脏内胆管从肝门向周围均匀扩张,肝脏外胆管没有扩张;肝内管状扩张胆管直径与长度比多数小于1:10;被膜下囊样扩张小胆管以肝脏周边分布为主,管径的大小相近,这些都是特异性征象;少数病例还可以从胆囊内看见不规则的组织块影[4]。所以CT是本病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随着酶、同位素、生物素和胶体金等标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和应用,大大提高了检测血清抗体或抗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使华支睾吸虫病诊断率大大提高。在临床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中,免疫学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免疫学诊常用的方法有:间接血凝试验(IHA)、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ELISA试剂盒有(如下图):由广州市达瑞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原广州市达瑞抗体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华支睾吸虫抗体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其注册号:国食药监械(准)字第号
七.预防与治疗
华支睾吸虫病的预防:①不吃鱼生,不吃未煮熟的鱼虾和已污染的肉及其制品;②加强对食品业的卫生监督与管理,对食品的相关人员加强卫生意识;③加强对猫、狗、猪等的粪便处理,未处理过的粪便不允许倒入鱼塘或堆放在有机会与食物直接接触的地方;④防止对水源的污染,厕所不要建在池塘边上;⑤注意个人卫生,要勤洗手,防止与感染源有直接或间接的接触;⑥对于生、熟食要用到的厨具要分开放置[3]。
华支睾吸虫病的治疗:①吡喹酮,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具有疗程短、疗效高、毒性低、反应轻以及在体内吸收、代谢、排泄快等众多优点[4]。本品主要通过5-HT样作用使宿主体内华支睾吸虫产生痉挛性麻痹脱落,对多数成虫和未成熟虫体都有较好效果,同时能影响虫体肌细胞内钙离子通透性,使钙离子内流增加,抑制肌浆网钙泵的再摄取,虫体肌细胞内钙离子含量大增,使虫体麻痹脱落;②阿苯达唑(丙硫咪唑)为一高效低毒的广谱驱虫药[4]。原理是阿苯达唑可以抑制寄生虫对葡萄糖的吸收,导致虫体糖原耗竭,或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系统,阻碍ATP的产生,使寄生虫无法存活和繁殖,与甲苯咪唑相似,本品还可引起虫体肠细胞胞浆微管变性,并与其微管蛋白结合,造成细胞内运输堵塞,致使高尔基体内分泌颗粒积聚,胞浆逐渐溶解,吸收细胞完全变性,引起虫体死亡。本品有完全杀死钩虫卵和鞭虫卵及部分杀死蛔虫卵的作用;③并发胆道感染者,宜加用抗生素,没有效果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④重症有营养不良或肝硬化症状时,应加强营养、保护肝脏、养好身体,以后再考虑特殊治疗。⑤有胆囊炎、总胆管堵塞等急性外科并发症时,应即以手术治疗。
参考资料:
1.刘宣升.我国华支睾吸虫病的成就和经验[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7(5):-
2.莫刚,卢柳艺,农林琳.4种方法检测肝吸虫感染的对比研究[J].华夏医学,,24(1):37-38
3.李坊贞,张文斌.人体肝吸虫病的地域分布特点和规律的研究[J].赣南学院学报,8,28(2):-
4.刘宣升,陈明,余新炳.华支睾吸虫的生物学和华支睾吸虫病防治[M].科学出版社,第二版
===
达瑞生物
daruikangti
■若您觉得文章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