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狭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年消化内镜发展状况 [复制链接]

1#

近年来,消化内镜领域进入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各种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对消化疾病的诊治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传统内镜适应证继续拓展,新技术不断涌现,内镜理念日趋更新。诊断内镜“多样化”、治疗内镜“扩大化”已成为消化内镜的发展趋势。

一、消化道早期癌的微创治疗

近年来,对消化道早期癌的内镜诊疗逐渐受到重视,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为代表的内镜下切除技术应运而生,对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治疗产生了深远影响。EMR技术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内镜下大块黏膜活检术,强调一次切除大块黏膜的概念。EMR分为非吸引切除法和吸引切除法。非吸引切除法包括单纯电凝圈环切法、双孔道电凝圈环切法和预切开-电凝圈环切法。吸引切除法包括透明帽法和套扎器法。ESD强调在内镜直视下逐步分离黏膜层与固有肌层之间的组织,最终将病变黏膜完整切除。完整切除要求内镜下切除后的病变是一个整体,而非分片切除,力争达到R0切除,手术切缘要求距离标记病变的边缘大于5mm。确保所切标本在病理学水平达到水平切缘和垂直切缘均阴性是减少肿瘤术后复发的关键。

以食管早期癌为例,大样本报道表明ESD治疗食管早期鳞癌可达到近乎%的整块切除率和80%以上的根治率(表1)。一项来自日本多中心的回顾性研究比较ESD和EMR治疗早期鳞癌的有效性,发现ESD整块切除率更高(.0%比53.3%;P<0.05)、局部复发率更低(0.9%比9.8%;P<0.05)。美国梅奥医学中心的研究者比较例早期食管癌患者的内镜治疗和手术切除的长期生存质量,发现两者的平均无癌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个月比59个月,P=0.41)。

内镜治疗虽为微创,但创伤也不可避免。仍以食管ESD为例,穿孔、出血以及术后狭窄仍有一定发生率(表1),这就要求内镜医师循序渐进、胆大心细,尽量减少并发症,同时也证明规范化培训的重要性。另外,最近日本大阪医学中心发表了一项迄今关于食管早期癌内镜下切除最大样本量(n=)的研究,结果表明,累及上皮层/固有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上1/3(SM1)和黏膜下层中1/3(SM2)的食管癌经内镜下切除后5年累计转移率分别为0.4%、8.7%、7.7%和36.2%,肿瘤侵犯深度是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因此,对EMR和ESD的适应证应严格按照指南进行,术前应结合内镜超声(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EUS)等检查明确分期,综合考虑手术风险和患者长期收益。

二、胆胰疾病的微创诊治

年Mecune等首次在AnnalsofSurgery报道了“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年Kawai等率先报道采用推式刀进行括约肌切开,年Classen和Demling应用拉式弓形刀成功进行乳头切开,这一系列成果标志着治疗性ERCP技术的诞生。经过不断发展,ERCP已成为融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完整的学科体系。近30年来,相关新器械和新技术不断出现,以ERCP为代表的内镜技术为胆胰疾病的微创治疗奠定了基础,在胆总管结石、慢性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肿等疾病的治疗中替代了大部分手术治疗,极大地提高了治疗成功率,降低了并发症率。目前,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sphincterotomy,EST)已成为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治疗手段,内镜下十二指肠鼻胆引流(endoscopicnasobiliarydrainage,ENBD)已成为胆道梗阻减*的主要技术,内镜下胆管支架引流术(endoscopicretrogradebiliarydrainage,ERBD)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良、恶性胆管狭窄的内镜治疗。

以慢性胰腺炎为例,经过多年的探索,内镜为主的微创系列治疗已经取代了大部分外科手术,成为慢性胰腺炎的一线治疗。医院报道了年~年收治的例慢性胰腺炎患者,有例患者(66.06%)接受内镜治疗,例(22.48%)接受体外震波碎石治疗,例患者(21.47%)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内镜和外科手术治疗的比例由年之前的0.73:1上升到年的17.6:1。内镜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25%和3.42%。虽然来自荷兰的一项小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外科手术治疗慢性胰腺炎的长期预后优于内镜治疗,但考虑到治疗创伤性和患者生活质量,内镜治疗仍具有明显的优势。我国年版《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指出,慢性胰腺炎的治疗应是内科、外科、内镜、麻醉以及营养等多学科的综合治疗,鉴于内镜介入治疗具有微创和可重复性等优点,可作为一线治疗。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作为胆胰疾病的高发地区,ERCP技术的推广亟待加强。自年陈敏章教授实施第一例ERCP以来,ERCP在大陆地区的发展已近40年。年,中华消化内镜学会组织的全国ERCP调查表明,虽然我国的ERCP技术有明显的发展,但还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调查显示,我国大陆地区共有家开展ERCP技术,估算年我国大陆地区ERCP总量为例(接受ERCP检查率为4.87例/10万人),而同期欧美国家为70~例/10万人。就ERCP指征而言,58.9%为胆总管结石,7.6%为胆管恶性狭窄,6.1%为慢性胰腺炎,3.8%为胰腺癌。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与ERCP技术的开展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除ERCP外,EUS也发展为胆胰疾病诊疗的重要技术。该技术肇始于年代,是超声技术与内镜技术的有机融合,使内镜医师的视野超越肉眼限制、拓展到表层组织以下。尤其是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术(EUS-FNA)等技术可以获取细胞学或组织学标本,对病灶的良恶性鉴别以及肿瘤分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EUS在内镜治疗中的作用也日益提高,EUS引导下引流术、EUS引导下腹腔神经节阻滞注射、EUS引导下放射性I粒子、EUS引导下顺行胆胰管手术等一大批技术蓬勃发展。

还有关于“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小肠的内镜诊疗”,“消化系疾病的内镜筛查”,“全国消化内镜医师执业情况普查”,以及“世界胃肠病大会(GastroAPDW/WCOG)”等部分的具体内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