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治愈么 http://www.xcgfxx.com/前言
年3月5日,由亚太原发性肝癌专家委员会(APPLE)肝癌放疗协作组联合研究的课题“亚洲地区肝细胞癌立体定向放疗与射频消融比较”(Stereotacticbodyradiationtherapyvs.radiofrequencyablationinAsianpatientswithhepatocellularcarcinoma)在肝脏病学影响力最高杂志——《肝病学杂志》(JHepatol)在线刊出。该研究收集亚洲7医院(包括医院)例肝细胞肝癌(HCC)患者,其中例患者接受射频消融(RFA),例患者接受立体定向放疗(SBRT),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筛选出对进行比较。结果显示,SBRT较RFA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好,3年局部复发率SBRT组21%对RFA组28%(P<0.)。分层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3cm、肿瘤位于膈肌下方、介入栓塞后复发者,接受SBRT局部控制率更佳。两组3级及以上的毒副作用无明显差别,SBRT为1.6%,RFA为2.6%(P=0.)。研究结论,对肿瘤最大径>3cm、肿瘤位于膈肌下方、介入栓塞后肿瘤复发者,接受SBRT更有优势。
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SBRT效果,树立SBRT作为肝癌根治性治疗理念,本报特邀医院曾昭冲教授从SBRT指征、疗效以及毒性方面进行介绍,并结合15个情况迥异的小肝癌病例,看图说话,使SBRT适应证更加通俗易懂。
SBRT概述
SBRT是利用影像设备采集肿瘤及周围正常组织图像,在治疗计划系统的配合下,利用立体定向原理和技术,对人体内肿瘤实施精确定位,将放射线聚集于肿瘤靶区,给予较大剂量照射,使肿瘤产生局灶性破坏,而正常组织受到的损伤降至最低程度。
肝癌的SBRT技术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有四维CT的影像设备引导或肿瘤追踪系统;非常精确的患者体位固定;放射治疗前的个体化图像校正;放射治疗射线能聚焦到肿瘤;肿瘤之外的射线剂量梯度快速下降。
SBRT治疗指征
小肝癌患者
SBRT可作为小肝癌的根治性治疗方法。通常情况下,小肝癌特别是早期HCC患者会接受手术切除或RFA,除非有禁忌症或拒绝手术。例1和例2患者有手术切除或RFA指证,但患者拒绝手术或RFA,接受SBRT。
病例1
1、病例简介:
男性,59岁。拒绝手术和射频消融治疗,并选择SBRT。年11月13日开始SBRT,PTV剂量为5Gy/次×10次。患者无不适,迄今7年健在。
2、SBRT治疗过程中的影像学改变:
a.MRI显示右叶1.8cm小结节,动脉期强化,箭头所示。
b.SBRT肿瘤等剂量分布曲线。
c.SBRT后2个月,肿瘤大小同前,动脉期明显强化,正常肝脏接受25Gy放射剂量的区域低密度,为放射性肝损伤。
d.SBRT后4个月,肿瘤稍缩小,动脉相增强,周围正常肝组织萎缩,血供减少,为放射性坏死。
e.SBRT后6个月,肿瘤萎缩坏死,无血供。周围正常组织受到高剂量照射区域亦坏死。
f.SBRT后9个月后,肿瘤基本消失,周围正常肝组织萎缩完毕。
g.SBRT后18个月,肿瘤完全缓解,受损肝组织修复完毕,仅留有疤痕如箭头所指。
h-i.SBRT后6年和7年之后,原留床和高剂量放射区域环状强化,放疗后变化,需与肿瘤复发鉴别。
病例2
1、病例简介:
男,65岁,患者拒绝手术切除,接受SBRT。
2、SBRT治疗过程中的影像学改变:
a.右肝病灶4.5cm,肿瘤边缘清楚,动脉期强化明显。
b.SBRT肿瘤等剂量曲线分布,肿瘤剂量54Gy/6次。
c.SBRT后2个月MRI动脉相,病灶缩小到2cm,周边强化,瘤体血供减少无强化,30Gy区域肝组织低密度,为放射损伤。
d.SBRT后半年MRI,肿瘤完全缓解,周围正常组织增强后低密度,为放射性损伤。
e-f.分别为放疗后2、3年,肿瘤完全缓解,放射受损区域完全修复,左肝代偿性增生。
g.放疗前后甲胎蛋白(AFP)变化,SBRT后AFP快速下降至正常水平。
手术难度高的患者
SBRT最适用于手术难度高的肿瘤,例如肿瘤位于肝脏中央(病例3)、肝门区(病例4)、紧贴大血管(病例5),高龄患者(病例6),或伴有内科疾病如肝功能很差(病例7)。这些情况不宜手术或射频消融,SBRT可作为替代根治性治疗,其它的治疗方法都不是根治性。
病例3
1、病例简介:
男性,52岁,极早期肝细胞癌(0.8cm),外科医生建议待肿瘤增大到超声能检测到病灶(估计2cm)方考虑手术切除。患者接受SBRT,48Gy/6次。放疗后肿瘤完全缓解,AFP降至正常水平。
2、SBRT治疗过程中的影像学改变:
a.右肝中央部位0.8cm结节,箭头所示,动脉期明显增强,结合AFP升高,临床诊断为肝细胞癌,极早期。
b.SBRT等剂量分布图,48Gy/6次。
c.SBRT后3个月,病灶完全缓解,放射野区域低密度,提示放射性损伤。
d.SBRT后9个月,放射性损伤区域缩小。
e-f.分别为SBRT后26和56个月,肿瘤消失。
病例4
1、病例简介:
男性,29岁,以“皮肤黄染半个月”为主诉,诊断为肝门区HCC伴梗阻性黄疸,先外引流降黄疸。之后SBRT,3Gy/次,共20次。由于十二指肠紧邻肿瘤下方(图a红色箭头)。放疗结束后,患者总胆红素降至正常,肿瘤完全缓解,AFP降至正常。放疗结束9个月,患者诉腹胀不适,胃镜检查,十二指肠球降交界处可见一个溃疡(A1期),表面白苔,粘膜充血水肿(图f)。经过制酸治疗好转。
2、SBRT治疗过程中的影像学改变:
a.横断切肝门区占位5.5cm,动脉期增强;冠状切肝门区占位,静脉期强化减退,肿瘤下方紧邻十二指肠,红色箭头所指。
b.放疗定位CT,可见左右胆管引流管(蓝色箭号),肝门区肿瘤放射剂量分布图,60Gy/20次。十二指肠紧邻肿瘤下方,受照射剂量50Gy/20Fx15ml,55Gy/20Fx10.6ml,60Gy/20Fx2.4ml。
c.放疗后3个月随访MRI,肿瘤明显缩小(部分缓解),血供减少,拔除引流管
d.放疗后15个月,肿瘤完全缓解。
e.放疗前后AFP的变化,放疗半年,AFP降至正常水平。
f.放疗后8个月,患者诉上腹部阵发疼痛,胃镜检查,十二指肠球降交界处可见一个溃疡,表面白苔,粘膜充血水肿,为放射性损伤。
病例5
1、病例简介:
男性,47岁。肿瘤紧贴门静脉主干,于年7月21日我科室SBRT。
2、SBRT治疗过程中的影像学改变:
a.MRI横断切,病灶紧贴下腔静脉右侧,直径4.1cm,冠状切见病灶位于门静脉主干上方,挤压主干变形。肿瘤乏血供,如箭头所指。
b.SBRT肿瘤等剂量曲线,肿瘤45Gy/6次。
c.放疗后1.5个月随访MRI冠状切,肿瘤缩小
d.放疗后4个月,肿瘤明显缩小坏死,无血供。
e-g.分别为放疗后1、2、3年随访MRI,病灶缩小到1cm,无血供。
h.治疗前后AFP动态变化,经放疗后,AFP降至正常。
病例6
1、病例简介:
男性,99岁,于年8月28日接受SBRT,54Gy/6次。
2、SBRT治疗过程中的影像学改变:
a.医院MRI静脉期示右前叶近膈顶部占位,约6cm,低密度。
b.SBRT,肿瘤54Gy/6次。
c-e.放疗后3、10、17个月后,肿瘤逐步缩小,肿瘤周围正常肝动静脉期均强化,为放疗后变化
f.AFP的动态变化,放疗后3个月降至正常水平。
病例7
1、病例简介:
男性,41岁。以”消化道出血入院检查发现肝占位7个月”为主诉,于年11月就诊我院。肝硬化、脾大、腹水,肝功能为Child-PughC级(10分)。鉴于既往肝脏功能差,外科医生不予手术,逐接受SBRT。年11月13日开始SBRT,54Gy/6次,治疗中及后无明显不适。
2、SBRT治疗过程中的影像学改变:
a.CT显示左右叶交界处2cm小结节,箭头所示,动脉期结节表现为脂肪密度,中等量腹水,脾大。
b.保肝治疗后半年随访CT,腹水消失,左右叶交界处结节增大至3cm,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退出,脾大。临床诊断为罕见的脂肪成分为主肝细胞肝癌。
c.SBRT的等剂量分布图。
d.SBRT后2个月随访CT,肿瘤大小同前,动脉期血供较放疗前减少。
e.SBRT后半年,病灶血供明显减少。
f.SBRT后10个月,病灶隐约可见,动脉血供进一步减少。
g.SBRT后13个月,病灶完全缓解
h.SBRT后25个月,病灶完全消失,放射野正常肝组织萎缩。
手术后残存肿瘤患者
SBRT亦适用于手术后残存肿瘤(R1或R2切除),例如病例8;或RFA后残瘤,例如病例9~10。这些病例在初诊初治时,医生就感觉到有难度,此时,采用SBRT作为手术补充治疗,可达到根治。
病例8
1、病例简介:
男性,59岁,术后肿瘤残存(R2手术)。于年7月接受SBRT,50Gy/5次。放疗后迄今无复发生存8年余。
2、SBRT治疗过程中的影像学改变:
a.介入前MRI显示病灶2.1cm,位于下腔静脉旁,动脉相强化,如箭号所指。
b.介入后1个月随访CT,动脉期肿瘤强化,未见碘油沉积,如箭号所指,随即转外科手术切除。
c.术后1个月随访CT,手术残腔无强化,切缘残存病灶,动脉相明显强化,箭头所指。
d.SBRT计划剂量曲线图,针对残存灶给予50Gy/5次。
e.SBRT后3个月随访CT,肿瘤完全缓解。
f-g.SBRT后13个月随访CT,放疗区域(原瘤床)动(f)静(g)脉相均显示强化,为放疗后充血水肿改变,必需和复发鉴别。
h.放疗后2年随访CT,放疗区域不再强化,。
i.放疗后8年随访CT,正常肝脏,无瘤生存迄今。
病例9
1、病例简介:
男性,66岁。肿瘤紧贴下腔静脉旁,射频消融2次,肿瘤残存。于年5月27日开始SBRT,50Gy/10次。
2、SBRT治疗过程中的影像学改变:
a.射频消融后随访MRI,冠状切和横断切均见射频消融后的残腔无强化,残腔周围残存肿瘤如红色箭头所示,与下腔静脉紧贴。
b.SBRT的等剂量曲线图,50Gy/10次
c.SBRT后半年随访,残存肿瘤缩小,达到部分缓解。
d.SBRT后1年后随访,残存灶明显萎缩。
e.SBRT后4年随访,残存灶完全缓解。
病例10
1、病例简介:
女性,59岁。肿瘤紧贴下腔静脉,射频消融后肿瘤存活。年7月7日开始,予SBRT。
2、SBRT治疗过程中的影像学改变:
a.下腔静脉右侧肿瘤5cm,压迫下腔静脉,射频消融后,靠近下腔静脉的肿瘤动脉期强化,提示残存。
b-c.SBRT的DVH图和等剂量曲线图。肿瘤接受45Gy/6次的治疗。
d.SBRT后7个月,肿瘤完全缓解,下腔静脉恢复原形。
e-g.SBRT后1、2、3年,肿瘤完全缓解,无瘤生存迄今。
巩固或辅助治疗
SBRT可作为介入后肿瘤残存的巩固治疗或辅助治疗,此时,肿瘤明显缩小,更容易实施SBRT,从而获得根治性治疗机会,例如病例11。
病例11
1、病例简介:
男性,54岁,大肝癌介入后肿瘤缩小残存。
2、SBRT治疗过程中的影像学改变:
a.MRI显示肝门部7.5cm病灶,动脉期明显增强,肝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
b.6次介入后PET-CT见肿瘤缩小,部分碘油沉积,瘤内糖代谢较高,SUV值4.7g/ml。
c.SBRT前,MRI显示下腔静脉旁病灶1.8cm,动脉期无强化。
d.SBRT肿瘤等剂量分布曲线,55.5Gy/15次。
e.SBRT后11个月,肿瘤无糖代谢。
f.SBRT后16个月,与放疗前(C)比较,病灶缩小到0.9cm,无血供。
g.SBRT后4年,病灶大小稳定,无血供。
h.整个治疗过程中的AFP变化。立体定向放疗后,AFP降至最低点。
补救性治疗
SBRT可作为术后复发(病例12-13)或RFA(病例14)复发的补救性治疗。有时候难于鉴别肝内新发病灶是原发病灶转移或新发病灶,但是均适用SBRT。SBRT也可以作为肝癌患者肝移植前的桥接治疗(病例15),待有合适的肝源,再接受肝移植,为控制肿瘤进展赢得宝贵的时间。
病例12
1、病例简介:
男性,63岁。肝癌手术切除后切缘复发。
2、SBRT治疗过程中的影像学改变:
a.手术切缘复发灶2.4cm,动脉期强化,红色箭头所示。
b.介入后半年随访,复发灶缩小至1.3cm,动脉血供减少。
c.介入后3年复查增强CT,病灶增大至2.9cm,红色箭头所示,甲胎蛋白升高。
d.SBRT肿瘤等剂量曲线,48Gy/6次。
e-g.分别是放疗后40天、2年和4年的随访CT,切缘复发灶完全缓解,AFP降至正常水平。
h.综合治疗期间AFP的变化,放疗后AFP降至正常。
病例13
1、病例简介:
男性,63岁。肝癌术后多次复发,多次SBRT。
2、SBRT治疗过程中的影像学改变:
a.MRI显示右肝前段近膈肌小结节1.2cm,动脉期强化。
b.SBRT肿瘤等剂量分布曲线
c.SBRT后5年随访,病灶完全缓解,放射野(肿瘤及肿瘤正常肝组织)无强化,为放射后局部损伤。
d.第二次复发病灶位于尾状叶,1cm,动脉期明显强化,箭头所指。
e.第二次SBRT的等剂量分布曲线,48Gy/6次。
f.SBRT后近三年随访MRI,病灶完全缓解
g.第三次复发病灶位于右肝靠近膈肌,1.2cm,动脉期强化,其下另一个0.8cm病灶(那个层面图像没显示)。
h.第三次SBRT等剂量曲线,54Gy/9次。
i.SBRT后15个月随访MRI,肿瘤完全缓解,存活迄今。
病例14
1、病例简介:
男性,42岁,射频消融后17个月复发。于年3月3日开始放疗。
2、SBRT治疗过程中的影像学改变:
a.肝右叶病灶射频消融后1.5月随访MRI,消融灶动脉相周边强化,静脉相显示完全坏死,缺乏血供。
b.射频消融后17个月随访MRI,消融区边缘1.3cm病灶,动脉相明显强化,静脉相强化减退,符合复发。
c.放疗等剂量分布图,57.5Gy/10次。
d.SBRT后3个月随访MRI,动脉相和静脉相均显示复发灶完全消失。
e.放疗后1年随访MRI,肿瘤完全缓解。
f.放疗后5年,肿瘤局部控制好,出现肝门区淋巴结转移,导致肝内胆管扩张。
病例15
1、病例简介:
患者55岁。因“腹胀、纳差、乏力1个月”为主诉,肝功能检查总胆红素38.9,白蛋白27g/L,出凝血时间17.3秒(延长4.5秒),中等量腹水,无肝性脑病表现。Child-Pugh评分10分,为C级。酗酒30年。经过多学科讨论,建议肝移植。在获得供体肝之前,患者于年2月接受SBRT,作为桥接移植前治疗。放疗后复查MRI,肿瘤完全消失,原肿瘤部位肝组织表现强化,为放疗后变化。年11月找到肝源接受肝移植。
2、SBRT治疗过程中的影像学改变:
a.增强CT,右后叶病灶2cm,箭号所示,动脉期强化,中等量腹水
b.SBRT计划,等剂量分布曲线,肿瘤50Gy/5次。
c.放疗后1.5个月随访,肿瘤消失,放疗区域(瘤床)充血,系放疗后改变,腹水
d.放疗后5个月随访,肿瘤消失,放疗区域(瘤床)充血,系放疗后改变,腹水
e.放疗后9个月随访,肿瘤消失,放疗区域(瘤床)充血,系放疗后改变,腹水
f.放疗后22个月等到肝源,接受肝移植,移植后1年随访CT。
SBRT效果
局部控制率:
最近JHepatol刊出的亚洲7家医院的临床资料显示,SBRT较RFA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好,3年局部复发率SBRT组21%对RFA组28%(P<0.)。《肝脏学》(Hepatology)杂志年发表的一项研究,直径<3cm,病灶数<3个(Ⅰa、Ⅰb期)的HCC,肿瘤放疗剂量为35-45Gy/5-15Fx,结果显示SBRT与射频治疗的3年OS分别为70.4%与69.1%,生存获益相似,肿瘤的3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5.3%与12.9%,SBRT比射频治疗更有优势。
OS率:
既往一系列报道小肝癌SBRT治疗的临床疗效,3年OS率54%~70%。对于早期肝癌患者,有研究报道其5年OS率可以达到64%~70%。医院首治为SBRT的早期HCC患者,5年OS期达到82%。这些结果已经和手术切除效果相近似。
SBRT的毒性
肝癌SBRT治疗的早期急性反应,最常见的是非特异性反应,例如乏力、纳差、恶心不适等。其他常见反应有轻度肝酶升高,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等。上述毒副反应通常在放疗结束后逐步恢复,无需额外治疗。比较严重的副反应为非经典型放射性肝损伤,笔者查阅了15篇相关文献,共计例患者接受SBRT治疗,其中出现5级放射性肝损伤(致命性)只有8例(0.8%),这些致死性的肝损伤往往与治疗时肝功能分级为Child-PughB有关。这也给我们警示,对于肝功能为Child-PughB的肝癌患者,进行SBRT治疗需要格外小心。消化道反应也是SBRT常见的副反应,尤其当肿瘤与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等)紧靠时。3级以上的消化道反应的发生率大约为1.4%。其他的一些副反应,例如肋骨骨折、胸腹壁疼痛、胆道狭窄、骨骼肌纤维化,偶有发生。总之,肝癌患者接受SBRT总的副反应发生率很低,大多数为轻微反应。
作者
曾昭冲(医院)
编辑
郝冉(中国医学论坛报)
专家简介
曾昭冲教授
医院放射肿瘤科主任,教授,肿瘤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医院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副主委
肿瘤放射生物与多模态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上海医师协会肿瘤放疗科医师分会副主委
CSCO肝癌专委会常委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精确放疗技术分会常委、肝癌学组主委
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领*人才
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4项,主持国家级课题6项
主编第一部《原发性肝癌放射治疗临床实践》,执笔《ConsensusforSBRTforHCCfromthe7thAPPLE》和《年原发性肝癌放疗共识》
加CMT肿瘤小编,了解临床肿瘤学前沿资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