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感冒药的悲剧你知道吗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jiankangzixun/zhongxiyizixun/18286.html病例分享
患者高龄男性,乏力、纳差、消瘦、尿黄近1月入院,间断恶心、上腹部不适,大便颜色变浅,体重下降20余斤,化验总胆红素umol/L,直接胆红素占80%左右,CA19-9、GGT、ALP明显升高。
CT:肝门部实性肿块(红色箭头所示),可见强化,肝内胆管轻度扩张,考虑胆管癌并梗阻性黄疸
核磁胆道水成像:红色箭头为扩张的左右胆管,绿色箭头为胆总管,黄色箭头为胆管癌所在部位,胆管狭窄、截断
因为患者高龄,目前梗阻性黄疸,胆红素非常高,决定先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PTCD)解决黄疸问题。
经皮肝穿右肝胆道造影:肝右胆管扩张,肝门部胆管截断
胆道造影:左右胆管不相通,肝右胆管及胆总管留置引流管。红色箭头之间为闭塞胆管,黄色箭头为扩张的肝右胆管,绿色箭头为胆总管,棕色箭头为胆囊
经皮穿刺左侧胆管造影:左肝胆管扩张(绿色箭头),和胆总管及右胆管不相通,红色箭头为右肝胆管引流管
右侧胆管及胆总管置入胆道支架(红色箭头之间),左肝胆管留置外引流管(绿色箭头)
右侧胆管置入支架、左侧胆管外引流后胆红素明显下降至30umol/L,患者恶心、呕吐、尿黄、乏力等症状消失,饮食明显改善,因为高龄,家里不考虑手术治疗,决定进一步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控制肿瘤生长。
行胆管癌TACE治疗:造影见肝门部多支紊乱小血管
超选插管至肝门紊乱小血管,可见肿瘤染色,行栓塞化疗
两次TACE后左肝管外引流基本消失,胆红素无升高,考虑胆管癌缩小、左肝管再通可能,决定左侧胆管置入支架,这样可拔除外引流管,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
胆道造影可见左肝管再通、造影剂流入胆总管(红色箭头所示)
导丝顺利通过左胆管狭窄段、经右胆管支架网眼进入支架内,顺导丝置入球囊(红色箭头之间为球囊)
球囊扩张左胆管狭窄段及右胆管支架网眼(红色箭头所示)
球囊充盈、狭窄段及支架网眼扩张完毕
左胆管至胆总管置入金属支架(绿色箭头),红色箭头为右胆管支架,两个支架下段重叠
造影示:左侧胆道支架通畅
目前患者肝功能、胆红素基本正常,睡眠、饮食都正常,生活质量已明显改善,定期过来复查,必要时可再行TACE或者消融治疗。
肿瘤锁定本词条由国家卫健委权威医学科普项目传播网络平台/百科名医网提供内容。肿瘤(tumour)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neogrowth),因为这种新生物多呈占位性块状突起,也称赘生物(neoplasm)。研究发现,肿瘤细胞会出现不同于正常细胞的代谢变化,同时肿瘤细胞自身可通过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OXPHOS)之间的转换来适应代谢环境的改变。年,CancerCell最新刊登了一篇文章,研究人员发现在禁食状态用二甲双胍可以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并提出PP2A-GSK3βMCL-1通路可能是肿瘤治疗的新靶点。[1]文名称tumor诊科室肿瘤科常见发病全身传染性无专家解读专家图片确诊了肿瘤怎么办?WHO已把肿瘤定为慢性病,儿童肿瘤70%以上,成人肿瘤一半以上可以治愈。科普中国致力于权威的科学传播本词条认证专家为贡献者头像章静波丨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室撰写国家卫生健康员会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疾病概况科普文章(4)目录1分类2科学研究基本信息英文名称tumor就诊科室肿瘤科常见发病部位全身传染性无分类根据新生物的细胞特性及对机体的危害性程度,又将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恶性肿瘤可分为癌和肉瘤,癌是指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肉瘤是指间叶组织,包括纤维结缔组织、脂肪、肌肉、脉管、骨和软骨组织等,发生的恶性肿瘤,如由大肠黏膜上皮形成的恶性肿瘤称为大肠黏膜上皮癌,简称大肠癌。由皮肤上皮形成的称皮肤上皮癌,简称皮肤癌等等。所以,若医生说某某人患的是癌症,即表明患者长的是恶性肿瘤;若说某某人患的是胃癌,意思是患者的胃黏膜上皮形成的癌症,若说患者得的是胃肉瘤,则表明这种恶性肿瘤不是由黏膜上皮细胞所形成的,可能由平滑肌细胞恶变引起,或是属于胃的恶性淋巴瘤等。但也可笼统地说他罹患了癌症。白血病是一种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所以俗称血癌。它是由骨髓中某型未成熟的白细胞弥漫性恶性生长,取代正常骨髓组织并进入血液中形成的。因在患者的血液中出现大量的这种肿瘤性白细胞,以致血液呈现乳糜样颜色的特征,因此人们便称它为白血病,其实此病名未能反映出它的癌细胞的生物学分类特征。在极大多数病例中,血液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但有时也可正常甚至减少。按白血病细胞的类型,可分为粒细胞型、淋巴细胞型、单核细胞型等3种。另外,一如上述,医生是根据肿瘤的病理学形态、生长方式以及对病人的危害程度,将肿瘤分为恶性和良性两大类的。现将它们的主要区别列表如下: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主要区别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癌)生长缓慢有包膜,膨胀性生长,摸之有滑动边界清楚不转移,预后一般良好有局部压迫症状,一般无全身症状通常不会引起患者死亡生长迅速侵袭性生长,与周围组织粘连,摸之不能移动边界不清易发生转移,治疗后易复发早期即可能有低热、食欲差、体重下降、晚期可出现严重消瘦、贫血、发热等如不及时治疗,常导致死亡由于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不但临床表现不一,更重要的是预后(病人的最后结局)不同,所以一旦发现体内出现肿块以及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科学研究年,CancerCell最新刊登了一篇文章,研究人员发现在禁食状态下使用二甲双胍可以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并提出PP2A-GSK3β-MCL-1通路可能是肿瘤治疗的新靶点。研究表明,热量限制导致能量供应不足从而使机体新陈代谢等降低,并发挥抗癌作用。该研究中发现间歇性禁食不仅可以调节体内代谢增加化疗效果,并可以保护患者免受化疗的毒副作用,并有助于临床治疗。此外,研究人员将间歇性禁食和二甲双胍联合使用并探究对肿瘤的治疗潜力。研究人员将接种了人结肠癌细胞的实验小鼠分为五组,其中2组为24小时喂养,另外3组以24小时为周期间歇性禁食。正常喂养组和间歇性禁食组分别接受二甲双胍治疗或安慰剂治疗,研究结果发现二甲双胍仅在禁食诱导的低血糖期间治疗时显著抑制肿瘤生长。此外,研究人员发现肿瘤细胞只有在低糖环境下才会对二甲双胍敏感,表明二甲双胍在低糖环境中才会起到抗肿瘤作用。在低糖/二甲双胍治疗下,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在细胞中过度活化,促进细胞凋亡。而将该酶抑制后,低糖/二甲双胍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降低。进一步机制研究发现,二甲双胍/低血糖组合的协同抗肿瘤作用由PP2A下游的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活化介导,导致肿瘤细胞中促存活蛋白MCL-1的表达降低和细胞死亡。PP2A-GSK3β轴的特异性激活是二甲双胍诱导的CIP2A抑制的总和,PP2A抑制因子和PP2A调节亚基B56δ通过低葡萄糖上调,导致PP2A-B56δ复合物具有高亲和力的活性。该研究的结果表明,PP2A-GSK3β-MCL-1通路的发现可能成为治疗肿瘤的靶点,但二甲双胍/低糖联合治疗在患者身上的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试验证明。[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