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梭,五年的大学时光转瞬即逝,距离毕业仅一步之遥了。毕业之际,很荣幸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画上一个句号。虽有愧于“成才”一词,但我仍然愿意在这里分享我大学期间的成长经历,希望能够为各位提供一些帮助。
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大学的专业选择影响。选择临床医学专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我在中学时期做出的决定。医者仁心,医生以救死扶伤为使命。在充分了解医生的职业特性后,我被医生这一职业的崇高感所深深感染。因此我立志成为一名医生,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为他人乃至社会做出贡献,也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医学领域的无数奥秘也激起了我浓厚的兴趣。从宏观到微观,人体的正常运转需要每一个系统到分子的精密配合,这其中的原理仍然有待探索。除此之外,与其他学科相比,医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综合性。医学不仅仅包括冰冷的知识,还包括人文社会等方面的内容,这又为医学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很多人曾经问我:“你有没有后悔过选择成为一名医生?”不得不承认,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医生这一职业的了解逐渐深入,也曾对自己的决定产生过怀疑。毫无疑问,医生的处境并不像我曾经所想的那般光鲜。在中国,医生的工作强度很高,但缺少相对应的收入水平。此外,医患关系也成为了每个医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在我大一期间,发生过几起恶性伤医事件,这让我不禁怀疑自己的努力是否值得。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逐渐重拾了对医学的信心。大一期间,医学院开设了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许多医生老师为我们答疑解惑,介绍各科室的工作情况,解决了我们对未来职业选择的困惑。在大一的暑假期间我参加了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群众普及甲状腺相关知识,讲解甲状腺相关疾病的危险因素、症状、预防与治疗。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亲身体会到,对医生抱有敌意的始终是个别群体,大众群体对医生的态度仍然是友善的。作为医务工作者,如果能做到乐于奉献、友善待人,大多数患者也会怀着感恩之心以礼相待。与此同时,医学院还为每个班级安排一名临床老师作为班导师,从职业医生的角度为我们这些刚刚进入医学学习的学生提供帮助。这些经历,打消了我对未来的担忧与焦虑,让我明白自己的努力并不会白白浪费,为我在大学期间平和的学习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时至今日,虽然医生所面临的困境还没有完全解决,但这并不影响我立志成为一名优秀而高尚的医务工作者。
在消除心中的疑虑后,我便全身心投入到大学学业中去。大一的课程相对较少,每堂课的知识量对我来说并不大,并且有充足的时间复习。因此,我得以较为轻松地完成大一期间的必修课程,并取得了还算不错的成绩。作为一名医学生,在必修课医院举办的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提前学习了一些临床知识,掌握必要的医学常识。同时我选修了几门我感兴趣的非医学领域的课程,虽然我在这些课程所学到的知识与我今后的职业选择并不相关,但我的综合知识水平得以提升,也为我的日常学习提供了一些乐趣。
但进入大二以后,学习的节奏与大一完全不同了。增加的科目与课时,繁多的考试,让我有些不太适应。有些科目在考试前才刚刚复习完一遍。我印象最深的一门课是在大二上学期学习的系统解剖学,当时课时紧张,一堂课讲很多内容,同时一天连续上四节课,思维常常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连做笔记的时间都很难留出。当我还在思考几分钟前老师说的某一句话时,老师已经讲到了课本的下一页,这导致我一个上午听下来都是一知半解,脑海里停留着许多的零碎知识点却怎么也无法整合起来。这意味着我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在课下进行复习与记忆。但问题在于,我仍然处于大一时期的学习状态,使用学习基础数理化课程的方式学习医学课程。包括生理、生化、病理在内的基础医学课程,往往包含了许多的细节知识,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的同时又有着很多的例外情况,需要认真仔细的整理与系统性的记忆,而非数理化一般的套用公式。在大二上学期的考试周,考试科目较多同时安排紧凑,每个科目考试之间仅仅相隔一天,这大大增加了我的考试压力。在复习系统解剖学时,由于需要记忆的内容实在太多,我第一次尝试通宵复习(当然,这也是唯一一次通宵,因为第二天考试时,睡眠不足使我感到头晕、恶心,考试也发挥的很差)。在这之后,我才明白自己应该如何学习医学课程。此后的课程,我都会在课后及时复习,进行知识点的总结与反复的记忆,尽量减少考试复习的压力,便也渐渐适应了医学生的学习节奏。虽然在每个学期的考试周我仍然会感到紧张与压力,但我能够做到井然有序的复习与冷静的应考。
尽管我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理论课程上,让我印象更为深刻的却是几门实验与操作课程,这也正是大学课程的魅力所在。在大二与大三期间学习的医用化学实验、病原生物学实验、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以及在各项理论教学中穿插的操作练习,让我对医学知识有了直观的认识,也能够激起我对于这些课程的兴趣。在我的大学期间,对我帮助最大的操作课程是局部解剖学的解剖操作课程。与系统解剖学类似,这门课程的课时有限,但需要掌握的知识量很多,我在课程中并不能完全掌握。但在解剖操作课程中,我可以直观的观察到各个器官与系统的位置与联系。在解剖过程中,我也会根据记忆中解剖部位可能存在的结构进行准确的解剖操作,从而加深了我对人体结构的理解。在操作实践的帮助下,我很快掌握了课程内容,并在考试中取得95分,相对于系统解剖学的成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理论课程相比,这些实验课程的意义在于知识水平的快速检验与反馈。如果实验进行顺利,获得的成就感能够鼓励我继续学习这一科目,就像人体中的“正反馈”,形成良性循环。而如果实验过程遇到一些困难,可以及时进行思考与解决,而不是等到考试时才发现不足,这正与人体的“负反馈”机制类似。
而在进入临床医学院后,对我帮助极大的课程则是各个科目的见习课程。与基础科目不同的是,内外妇儿等临床课程内容很多,且难以掌握重点。医院学习后,临床医学院在每堂理论课之后都会安排有临床见习课程,让我们对课上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在见习课上,临床老师会借助真实病例的诊疗经过来讲解知识,将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到治疗解释清楚,为我们整理出清晰的思路。见习课程一般时间不长,但我却能够在这1-2个小时内掌握所讲疾病的重点。正是理论课与见习课的充分结合,让我面对临床课程时能够从容不迫。学以致用,才是对知识的完全掌握。
当然,我本科期间的学习并不仅仅靠自身的努力,也有来自老师与同学的帮助。进入医学院后,授课老师也感受到课程进度较快,在课堂上尽力为我们讲解清楚,课后为我们答疑解惑。在课程即将结束时,很多老师专门安排了答疑时间,方便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解决疑问。此外,同学们遇到问题互帮互助,学习资料及时共享,在班级中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当代大学生,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更要勇于探索,发现新知。我在课余时间进行了一些科研活动。在大二期间,我参加了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一期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完成课题“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门胆管癌手术策略选择中的临床应用”。在之后的评选中,这一项目被评选为国家级。在参与这一项目的过程中,我以第一作者完成论文“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作为本课题的结题论文。同时以第二作者在《中华实用外科杂志》中发表论文“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医源性胆管损伤后狭窄术前评估中应用研究”。在这项课题研究结束后,我意识到自己仅仅学会了如何进行临床研究,却没有掌握基础实验的研究方法。因此在进入临床医学院后,我参加医院的博士生带教本科生项目。在博士生学长的帮助下,我认真学习基础实验的设计思路与实验操作,参与完成了一些课题研究,初步具备了进行基础科研的能力。在这一带教项目中,我参与了课题研究“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RP)M8在寒冷所致骨关节炎中的发病机制”与“多孔Se
SiO2纳米复合材料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并以第一作者在《国际骨科学杂志》中发表论文“图像识别技术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应用”。作为一名本科生,科研并非完成学业所必需,却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医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每一名医生在工作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接触科研工作,如果在本科期间就能够掌握科研方法,将大大减少研究生乃至就业期间的压力,始终快人一步。另一方面,本科生处于大量学习基础知识的阶段,日复一日的听课与背书,如缺乏创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想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虽然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时间较少,实验会大量挤占课余时间,但我仍然认为进行科研活动让我在很多方面大有收获。
从大四下学期开始,我进入了实习阶段。虽然上课时间变少了,但实习中我无时无刻不在学习。从早上的交班开始,我会了解每一位病人的情况。之后进行换药、问病史、跟手术等等。在与不同病人的接触中,我对之前内外妇儿课程所学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学到了课本上所没有涉及的内容。除此之外,我也学到了如何与病人沟通,如何在日常工作中规范自己的言行,如何对病人进行关怀,真正开始了从医学生走向医生的道路。同时,医院的实习中,也会穿插许多小讲课、病例讨论、教学查房等,对实习期学习的临床知识进行总结回顾,同时也是对自己的考核与检验,让我及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是从实习期开始,我对不同科室的工作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并定下了自己的专业方向。我认为实习期对一名医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这一阶段养成的习惯会在日后工作的方方面面留下影子。而在市一各个科室的所学所见所闻,将成为今后行医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学习与科研之余,我也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为自己的校园生活添加一些色彩。我在大一加入了校团委宣传部,参加了一些校内活动。本科期间,我参加了学校的阳光剧社与医学院的兰陵剧社,参加了几次校内公演。在剧组中大家的课余时间有限且很难保持一致,常常无法准备出充足的排练时间,不得不抽出周末与假期在学校在剧社进行准备,牺牲部分科研与休息的时间。但能够在学习与科研的疲惫中脱离些许时间,享受在舞台上的时间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我也会在空余时间参加志愿活动,医院导医活动、社区血压测量、交大校庆志愿者等等。参加这些志愿活动,既是对自己的锻炼,也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学习是学生的本分,但不是全部。适当的课外活动,会让自己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日复一日,剩下的大学时光屈指可数。村上春树在《且听风吟》中写道:“曾以为走不出的日子,现在都回不去了”。依我看来,学医的道路的确充满艰辛,需要通过不断地努力去破除困难,而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更是需要十分坚定的信念。然而站在毕业的边缘回首自己五年的大学时光,我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突破重重考验的欣喜,更有对过去几年时光的留恋与不舍。这五年平静而不平庸的学习生活将成为我回忆中的闪闪发光的珍藏,也将深深地影响我的人生。
(作者系届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